꧟ 醫藥網8月3日訊 近日,食藥監總局分別通知河北省、上海市、廣東省食藥監局,要求結束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。天貓醫藥館已向京華時報記者證實了這個消息,將于8月1日起停止藥品在線交易功能。
ꩵ 一路曲曲折折的中國醫藥電商們,前陣子好不容易等來了發改委的"松口"--《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》--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網售處方藥利好政策,但第三方試點平臺的結束,似乎又讓處方藥網禁松動的跡象不明晰起來,醫藥電商們舉棋不定,猶疑不決。
💯 如果只是著眼于預測網售處方藥的短期內的開禁與否,的確是件難以決斷的事,但是,考慮到處方藥網售開禁與否是整個中國醫改大局的結果,而非原因,換個角度,或許會有"山重水復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"的豁然開朗。
醫改主旋律:控費同時也控質
醫療控費無論對哪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個大問題,涉及政治、市場、健康、社會、穩定等多方面因素。
🌠 無論是兩票制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公立醫院、還是和大藥企談判等舉措,無一不在表明醫改的主旋律:控費,控制藥價,畢竟在國家的醫保付費機制中,藥價是醫保價格*核心的內容,而醫藥電商在藥價方面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。
🐼 但需要注意的是,國家并非把控費作為**的標準,還有一個質量的把控指標。國家取消了藥品的政府定價,完善藥品采購機制,給一些擁有**專利,藥效顯著的高價藥市場生存空間;CFDA一次次地飛檢,鐵面無私地取締不合格藥企的GMP證書,淘汰無效仿制藥》);試行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,鼓勵醫藥創新》)。國家在堵住淘汰藥、無效藥的同時也創造機會為有價值的藥進入市場掃清道路,保駕護航。
🌟 在這個大背景下,《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》出臺,要求"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藥品通用名開具處方,并主動向患者提供處方,保障患者的購藥選擇權;推進各類所有制醫療機構設備共享,推動醫療機構間檢查結果互認",也是破除"以藥養醫"的必然舉措,藥店無疑是這一政策的*大受益者,但醫藥電商能受益多少,還取決于醫藥電商質控能力,這一能力也會直接決定它未來的發展方向。
醫藥電商們:"質量關"堪憂
🦩 針對此次第三方平臺試點停止,CFDA在其官網上引用了中國醫藥報的內容,強調:試點過程中暴露出第三方平臺與實體藥店主體責任不清晰、對銷售處方藥和藥品質量安全難以有效監管等問題。從中可以看出醫藥電商自身存在諸多問題,"質量關"堪憂,考慮需要重新評估這一業務的發展可行性,第三方平臺的關閉也在情理之中。
ꩵ 電商興起之時,也伴隨著"假貨"的陰影,這一消極作用在涉及藥品售假時更為嚴重,如何防患于未然,保證銷售正品藥物,確保消費者利益;當出現問題時,如何界定第三方平臺和實體藥店的主體責任;沒有專業藥劑師的指導,如何保證消費者的用藥安全···這些問題無一不在考驗醫藥電商自身的完善能力,優勝劣汰,也促使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相應管理辦法,考驗其執行和監管能力。
未來如何發展?
𓂃 首先,需要明確的是,醫藥電商不會成為一個獨立的市場,只能是零售業務的補充或者衍生。即使是在美國的市場主導模式、日本的公立體系為主的模式下,醫藥電商也始終只是線下服務的附庸。
൩ 因為藥品的特殊性,決定了在銷售的同時需要配備藥劑師等專業人員的指導,與普通電商相比,藥劑師可不是招些客服簡單培訓就能走馬上任的,這一點,顯然已經成為行業共識,騰訊、京東、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利用資本作為觸手,已紛紛通過與聯手公立醫院、連鎖藥房等找"外援"的方式曲線破冰,達到網售處方藥目的。
♍ 值得注意的是,在第三方平臺試點結束的同時,總局也表示,已經獲取《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》的企業依照《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》等規定,繼續開展企業對企業和醫療機構的藥品交易服務業務;取得《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》的實體藥店可以繼續通過互聯網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藥品。
🦩 這份區別對待,也充分說明,在保證醫藥電商所售藥品質量和明確責任主體的前提下,國家是支持醫藥電商的,因為醫藥電商優勢明顯:覆蓋面廣,即使是偏遠地區,也能利用建立起來的網點完成送藥上門的任務。線上與線下互補的模式將發揮*大優勢,在解決偏遠地區缺醫少藥問題的同時也保證藥品質量。
🥀 同時,不獨立也不意味著市場不大,根據《中國醫藥電商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》,2016年中國醫藥B2C市場規模將達到267億元,同比增長100%;而到2018年,市場規模將達到657億元,進入高速發展期。醫藥電商在整治自身問題,修補漏洞的同時,也應該以消費者利益為先,樹立生命高于利益的意識,把自身發展愿景與消費者利益緊密相連,才有機會分到蛋糕,在市場中激流勇進。
網友評論
共有0條評論